Suriya450 发表于 2024-4-15 12:31:25

以金融领域为例

目前,我们看到大模型已经开始与场景、行业进行深度融合,例如,代码生成、蛋白质结构预测等领域的大模型,验证了大模型已不仅在科技企业中应用,也迈出了走向各行各业的步伐。 国内大模型飞快跃过大模型概念股阶段,AI大模型已经从拼参数发展到拼应用。 比如,华为盘古大模型已经在气象、医药研发、电力、语种等领域落地,并交付了多个千亿参数大模型。腾讯云行业大模型能力将应用到金融风控、交互翻译、数智人客服等场景中,提升了智能应用效率,一站式MaaS服务为企业减负。 具体到应用场景,,行业大模型可以加持金融风控解决方案,


相比之前有了倍效率提升。 大模型结合过往积累的多年黑 伯利兹 手机号码 灰产对抗经验和上千个真实业务场景,整体反欺诈效果相较于传统模式,提升了%左右。企业则可以基于prompt模式,迭代风控能力,从样本收集、模型训练到部署上线,实现全流程零人工参与,建模时间也从周减少到仅需天。 即便样本积累有限的情况下,也可以完成快速搭建,跳过“冷启动”过程。 如何落地及商业化,正在成为厂商追求的重点。 这意味着,AI进入大规模可复制的产业落地阶段,仅利用下游的小样本或者零样本学习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,从而降低AI开发成本。


https://lh7-us.googleusercontent.com/RPtLjj_HgIgh8_d3DxwnrmKc4DQTXILt7jYScFlSrgK_vxKs96YB6X95o339cNnVLBn6ZN0i2N0mJLPeNa3TEf5VzG66d5V49O9biGCgU9hegPon-FXBAOvbARL5OdzuwwHYFYtHdQ0PlJ1F


百度文心大模型在升级后,就成功将成本降至过去的%。 任何行业,最终都会形成寡头态势,大模型也不例外。 过去短短几个月,大量新的大模型涌现,是疯狂想抓住风口,害怕掉队,还是长远布局赛道,潜心钻研,每位玩家只有自己心知肚明。 百模混战只会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,终局仍然集中在少量的几个大模型。 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在演变过程中,各企业和机构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,逐渐走向细分方向,最终被更完善的大模型收入麾下。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以金融领域为例